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站前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产业布局,优化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市前列。
一、基本情况
站前区位于营口市区中北部,是全市的中心主城区,北邻大辽河,东侧、南侧与老边区接壤,西侧与西市区相邻,常住人口26.1万,区域面积8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4平方公里,位于大石桥境内营口监狱的新建办事处面积48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八田地、建丰、建设、跃进、东兴、新建)、37个社区、4个行政村(光明、董家、新兴、大兴)。
全区产业发展以金融、商贸、商务、文化、数字经济产业为主,是全市唯一同时拥有“中央商贸商务集聚区”、“金融业服务集聚区”和“电子商务集聚示范区”三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县区。营口老港、楞严寺、植物园、百年气象站、万达广场等营口市地标性建筑均坐落在我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金融中心。2021年5月,以营口科技创新产业园为起步区的“核翼经济开发区”获批为省级开发区,更为我区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90.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7055元。
三、产业发展情况
全区2021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2%:32.3%:67.5%。在服务业上,作为中心城区,站前汇集了市区内大部分高端商场、酒店、银行、证券公司、人力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企业。作为省级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全区共有金融业机构74家,其中总部级和区域总部级商业银行17家,占全市80%以上。2019年开园的营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现招商入驻项目152个,截至2021年12月(运营26个月)实现营业收入105.93亿元,税收6.17亿元,服务招聘企业432家,提供招聘岗位1597个,举办招聘会2159场,解决就业6.39万人次,培训11.15万人次。线上平台入园企业38家,灵活用工平台发包项目9269项,签约人数320725人,服务区域遍布全国,是全国300多个同类园区中盈利的20个园区之一。园区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荟营家”服管体系,汇集“大数据协同监管平台”“营掌柜”“营小二”“集群注册”四项特色服管系统,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成熟的发展环境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为未来数字经济的扩容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沃土。
在工业上,全区工业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主要包含冶金石化、食品饮品、纺织轻工和装备制造行业四个行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
在农业上,全区共有四个村,分别为大兴、新兴、董家、光明村,地域面积8.35平方公里,均属于东兴办事处管辖,共有耕地6084亩,在集体经济上,光明村集体经济较为发达。
突出绿色低碳发展,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建设沿海经济带主轴城市标杆区,推动实力站前、活力站前、魅力站前、幸福站前、数字站前实现新跨越。
打造实力站前。建设沿海经济带主轴城市标杆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商贸、金融、电子商务三大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补位发展,工业短板加速补齐,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优质项目。
打造活力站前。建设改革创新示范区,推动“放管服”改革,向改革要活力,深化改革的内生动能更加强劲。推动营商环境再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再提高,创新发展活力再增强。推行“线上办”和“不见面审批”,实现政务服务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一次。推进财政预算一体化改革,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库,按计划实施城建项目,实行“冬季办手续、春季齐开工”,增强内涵式发展活力。
打造魅力站前。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行城市精细化建管,城区更加规范整洁,老旧小区全部改造完毕,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社会化城市管理。北部更加生态宜居,以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挖掘河海文化内涵,亮湾拓景,激发北部城区活力,抓好乡村振兴和污染治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保持全市最低水平。
打造幸福站前。社会保障水平持续增强,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更加精准,公共服务能力更加突出,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商业优势地位不断巩固,居民健康、养老服务水平更高。市民文明素质大幅提升,“营口有礼”深植人心,社会和谐安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打造数字站前。坚持新要素、新模式、新机制为驱动,扩大营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优势,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坚持场景赋能,大力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加大数字产业投入。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层应用,加快实施建设智慧教育。创新政府治理和服务模式,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化治理协同发展。